A-A+

一个“山寨”的微信将会从西方诞生

2015年10月05日 资讯 暂无评论 阅读 1,078 次

在微信诞生 5 年后,尽管无数本土效仿者前仆后继,但创业者意图复制一个连接亿万用户生活的超级 app 的想法依然不时乍现。

但这次不同,它可能会出现在硅谷。

就在几个小时前,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总裁 Sam Altman 在 Twitter 上发表了对微信的看法,并表达了对创业者在海外复制一个微信的期待:

“对于美国,微信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Twitter 本能主导这件事但它们很可能不行了。你们任何人想做此类创业公司,我有一些想法!”

山寨 微信 KikMessenger

这是一个有趣的轮回:5 年前,美国一个名叫 Kik Messenger 的聊天应用颠覆了中国创业者对 QQ 之外 IM 的认知;而 5 年后,中国这个后来者庞大的架构以及平台化体系激发起了无数西方人的向往。

“西方低估了聊天的价值,人们一直认为 Facebook 会继续主导规则。而五年后一系列数十亿美元的融资,让这些西方人不再质疑移动端聊天的价值。但是再一次,他们还是彻底地低估了这一切的价值:他们看到了东方的微信和 Line,却说这种模式根本行不通。”

去年年底,Kik Messenger 的 CEO Ted Livingston 在 Medium上这样说。

Kik 是如何引爆新聊天应用的?

Kik 与传统 IM 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在线与下线的概念,它像短信一样永远保持在线,用户无需担心收不到消息;它与你的手机绑定——第一次使用它就会扫描通讯录,告诉你已经注册 Kik 的好友;它注重有效沟通,告诉你消息是送达还是已阅的状态……

山寨 微信 KikMessenger

从 2010 年 10 月 19 日上线,短短 15 天,这个高度具备移动互联网属性的聊天应用的注册用户数就突破 100 万,在时处移动互联网发展伊始,这个数字是可怕的,Kik 彼时入驻的 iOS 和 Android 平台远不如今日普及。

当时国内飞信日趋式微,而 SNS 还处于狂欢,Kik 漫天的媒体报道让一票模仿 Kik 的轻量级聊天应用迅速诞生。2010 年 12 月,小米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 Kik 的产品,先是 Android 版,继而是 iPhone 版。2011 年 4 月,米聊又借鉴香港一款名为 Talkbox 的同类产品,为米聊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猛增到 100 万。与此同时,个信、有信、微、速聊等效仿者也迅速追上 Kik。

山寨 微信 KikMessenger

然而马化腾的危机意识并不比雷军差。在米聊上线的同时,中国 IM 的王者腾讯也已经在广州研发本部张小龙的带领下开发一个叫做“微信”的产品了。

2011 年 5 月,微信 “对讲机” 功能发布,很快带来了用户量的爆发,而 10 月发布的“摇一摇”,微信从一个消息软件变身为一个微型 LBS 社交应用,又带来了第二次用户量激增。

同样与米聊站在手机即时通信的风口上,微信直接导致了米聊的坠落。依靠 8 亿 QQ 用户的关系链,微信仅用 1 年时间就囊括了 1 亿用户,将米聊远远地甩在身后。

微信改变了什么?

遗憾的是,Kik Messenger 以及一票模仿者,它们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者却又没能突破这个颠覆的角色——短信替代品。

“试想一下:如今你要在中国开一家公司,你不会先注册网站,你会先开个微信公众号。微信就是网站。”

在试用了中国版的 Kik 后,Kik 的 CEO Ted Livingston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遵循社交聊天的形式,微信在聊天应用之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移动服务形态,它既不是移动网页,也不是 app,而是“账号”,这些账号提供了参差百态的服务。借助微信公众账号,媒体可以向公众推送新闻,传统的 blogger 成为了新兴的自媒体人,品牌商找到了最低成本的营销阵地……

在去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微信宣布了“微信智慧生活”的概念:以医院为例,通过微信提供的多种能力,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里面挂号,或者到大堂扫二维码就可以挂号,微信会通知病患什么时候到达哪一个科室看病,看病之后能收到医生开的药单,点击可以微信支付,再去领药。如果有检查的话,验血报告和其他的报告也可以通过微信推送到手机里面。

借此,微信实现了从一个纯聊天应用成为渗透到衣食住行超级工具的蜕变,而它扮演的角色正是连接一切的节点,通讯、出行、娱乐、阅读、消费……借助扫一扫,微信打通了线下流量到线上消费的连接,借助微信公众账号,微信打通了用户和服务(内容)提供商的连接,借助硬件开发平台,微信打通了设备与人、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

“简单说我们是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说我们要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出来。森林是一个环境,能让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但它们不是我们培育出来的。”

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这样定义微信的角色。

5 年过去了,微信几乎成为每一台智能终端上标配的工具,它已经成为腾讯帝国一个俯览移动互联网最佳的落脚点。

而随着微信逐渐占据了用户绝大多数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它就有能力超越单纯通讯服务的属性,接管用户更多的事情。而在这种大连接中,微信的本质已经不再是一个 app,而是一个用户 ID、一个移动互联网的身份。

微信模式能在美国成功么?

今年 8 月,腾讯以 5000 万美元入股了它师从的对象——Kik Messenger,在外界看来,这是微信海外化战略一种权宜上的选择。

早在 2012 年,微信就以 wechat 的英文名进军海外市场,2013 年下半年,腾讯在美国设立办事处后,称微信海外注册数量超过 1 亿。同年,公司投资超过 2 亿美元用于微信海外宣传。先后与 Facebook、Google 等巨头合作,梅西和詹姆斯也成为产品代言人,一切看似风生水起,但事实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 App Annie 的数据,iOS 和 Google Play 的下载排名中,除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华人聚集地区微信比较靠前外,微信在西方国家的渗透率并不高。而在 Google Trends 的关键词搜索中,微信也是受到了 WhatsApp 的极大压制。腾讯执行董事刘炽平此前表示:“我们涉猎很多不同的海外市场。但增长情况不及早前迅猛,增速持续放缓。”

在基于成熟关系链的社交应用难以被撼动的客观原因之外,更值得海外创业者思考的问题恰恰是:美国为什么没有生长出一个微信?毕竟从用户需求看,美国人已经不缺少另一个聊天应用了。而在期待 Y Combinator 想象中的美国微信之前,这个问题是海外创业者不可避免的问题。

“你见过有谁从亚马逊转向了沃尔玛,就因为用沃尔玛能把一双鞋 Kik 给朋友的?”

Ted Livingston 自己也不相信一个聊天应用能在美国像微信一样买东西。

在亚洲在国内,单一的社交产品可以在各自本土市场一统天下,整合出全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概念,微信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西方,移动社交软件显得分散而又细分。从 PC 端到移动平台,从 Skype 到 WhatsApp ,通讯服务都是定位于单一的工具属性,在不少硅谷创业者眼中,纯粹是评判一个产品好坏的标准,把一个特定功能做到极致才是良好的用户体验。

“人们用 Amazon 购物,用 Lyft 打车,在 Chase 上办理银行业务。西方人对自己想要什么更有主见,他们不会因为这些服务与聊天整合得好就迁移过来。”

独立于全球性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基于国情的互联网形态造就了中国独特的产品与生态系统,一方面建立了相当封闭与门槛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造就了诸如 BAT 等巨头互联网公司。而美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创业公司相对势均力敌,比如在最有可能异军突起的移动社交领域,西方尚未出现一个具备统治地位的移动社交产品。

尽管社交、打车、理财、娱乐等消费价值都驻留于一个 app 的习惯并不一定适用于美国,但不无论如何,如何做好一个西方的微信已经成为国外 SNS 们探索的问题。

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Facebook 开放了它们的聊天应用 Messenger 的 API,鼓励软件公司推出专门的 Facebook Messenger 应用。而 Snapchat 也在阅后即焚的图片社交之外,与媒体公司合作打造视频内容。

平台——正在成为海外聊天应用的应许之地。

2014 年,启发了微信的 Kik 开始向微信致敬它他们在产品中加入了微信的功能——公众账号。在 CEO Ted Livingston 眼中,那些刚接触网络的年轻用户无论中外都没什么不同,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上哪办理银行业务、上哪儿购物、玩什么游戏,但他们都会上网聊天。

“如果你问我,或者 Snapchat 的 Evan Spiegel,我们都会说这句话:我们想要成为西方的微信。”

给我留言